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稳定币作为连接传统金融与区块链技术的重要桥梁,其战略价值日益凸显。尤其是以美元为锚定资产的稳定币,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这对中国构建数字货币生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稳定币与美元霸权的延伸
美元稳定币如USDT、USDC等,因其价格相对稳定且流通广泛,被广泛用于跨境支付、数字资产交易及去中心化金融(DeFi)领域。这些美元代币不仅巩固了美元在全球金融中的主导地位,也使得美国能够通过监管政策影响全球数字货币市场。2025年,美国通过《天才法案》(Stablecoin Innovation Act),意图将美元霸权嵌入区块链世界,加强对稳定币发行和运营的监管,从而维护其货币主权和国际金融规则制定权[1][5]。
对于中国而言,这种局面意味着在数字时代下,传统货币主权正面临被重塑的风险。美国利用其法律优势,将美元稳定币打造为跨境支付和数字交易的“准标准”,这不仅限制了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在国际支付体系中的话语权,也加剧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阻力[2][3]。
中国应对策略:制度创新与离岸布局
面对这种“稳固”的美元代币体系,中国采取了一条差异化路径。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积极推动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研发与应用,将其视为提升国内支付效率及增强人民币竞争力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中国也开始探索允许发行人民币锚定的稳定币,以便更好地参与全球数字资产市场竞争,并借此促进人民币跨境使用[4]。
2025年香港特区政府出台《稳定币条例》,成为亚洲首个针对法定货币挂钩型稳定币建立系统性监管框架的地区,为人民币离岸稳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这一举措不仅体现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连接内地与海外市场中的独特优势,也为中国构建“制度筑基—离岸突破—协同创新”的立体发展框架奠定基础[1][2][4]。
具体来说:
– 制度筑基: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合规管理,防范运行风险,确保公众资金安全。
– 离岸突破:以香港等自由贸易港口为试点,加快推广人民币锚定型稳定牌照发放,实现跨境贸易结算便利化。
– 协同创新:推动央行数字货币与商业银行、科技企业合作,实现多层次、多场景应用融合,提高整体生态活力[2][3].
挑战与风险并存
尽管前景可期,但中国发展本土及离岸人民币稳健代替品仍面临诸多挑战:
– 技术安全风险:区块链底层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大规模应用可能引发系统性安全隐患。
– 合规监管难题:如何平衡创新活力和防范洗钱、恐怖融资等非法活动,是制定相关法规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 外部压力影响:美国及西方国家可能通过制裁或限制措施,对涉及非美系稳健代替品施加压力,从而影响其流通范围和接受度。
– 公众信任建设:新兴产品需要时间赢得用户认可,同时避免因波动或丑闻导致信心崩塌[2][3].
未来展望:中国如何破局?
要打破当前由美元主导的稳健代替品格局,中国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制订符合国情且具前瞻性的政策法规,为各类主体参与提供明确指引,同时加强跨部门协调,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利用“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共同推进基于人民币或双边协议支持下的新型支付网络建设,实现互联互通。
加大区块链核心算法、安全协议以及智能合约开发投入,提高自主可控水平,减少依赖外部技术供应商带来的潜在风险。
推动零售、电商、供应链融资等多个领域试点落地,通过实际效用吸引更多用户加入生态圈形成良性循环。
积极参与G20、IMF等多边机构关于数字货 币治理规则制定的话题讨论,通过软实力提升增强自身规则输出能力,使得未来全球标准更加公平合理,有利于新兴经济体利益保护[1][2].
—
结语:中国站上新十字路口
面对以美国为代表的新兴强势力量利用科技手段巩固既有霸权,中国正处于一个关键转折点。如何巧妙运用政策杠杆,在保持国内金融安全同时,有效切入并改写全球数码资产游戏规则,是摆在北京面前的一道复杂命题。只有坚持开放包容又不失审慎自律的发展思路,通过制度创新驱动科技进步,再结合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中国才能真正实现从追随者到领跑者身份转变,在未来世界经济版图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資料來源:
[1] www.junzejun.com
[2] finance.sina.cn
[4] blockcast.it
[5] www.news.cn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