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近日对两名伊朗金融从业者及中国香港、阿联酋等地十余名个人和多家企业实施制裁,指控他们涉嫌协助伊朗通过石油销售转移超过1亿美元的加密货币资金[1][2]。此次制裁依据2025年2月由前总统特朗普签署的《第2号国家安全总统备忘录》,该备忘录旨在推动伊朗石油出口降至零,并防止伊朗获取或研发核武器[1][2]。
—
伊朗利用加密货币规避制裁的背景
随着传统金融渠道对伊朗的制裁日益严厉,伊朗及其关联实体越来越多地转向加密货币作为资金转移和规避制裁的工具。加密货币追踪公司Chainalysis的报告显示,2024年,伊朗及其他受制裁司法管辖区共接收了约158亿美元的加密货币,占所有非法加密货币交易总额的近39%[1][2]。这表明加密货币已成为伊朗绕过国际制裁的重要手段。
此外,以色列国家反恐融资局近期公布了187个与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IRGC)相关的加密货币地址,累计接收了约15亿美元的USDT(泰达币)稳定币[3][4]。虽然部分地址可能属于交易所或共享服务,但该数据反映出伊朗革命卫队利用加密资产进行资金运作的规模和复杂性。Tether公司已冻结了其中39个地址,阻止约150万美元资金转移[3][4]。
—
美国制裁措施的具体内容与影响
此次美国制裁主要针对涉嫌协助伊朗通过加密货币转移石油销售所得资金的个人和实体。制裁措施包括:
– 禁止受制裁个人和实体在美国境内持有的任何财产或金融资产;
– 禁止美国企业及公民与受制裁对象开展任何业务往来[1][2]。
这些措施旨在切断伊朗通过加密货币渠道获取资金的路径,进一步压缩其石油出口收益和核武器研发资金来源。
—
国际社会的联合应对与核协议背景
在美国最新制裁出台之前,法国、英国和德国已启动“快速恢复制裁机制”,以伊朗蓄意违背2015年核协议为由,自动恢复联合国对伊朗的所有制裁[1][2]。该机制反映出西方国家对伊朗核问题的高度警惕和制裁态度的强化。
今年早些时候,美国与伊朗曾试图达成新的核协议,但由于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及军事基地发动长达12天的轰炸,以及美国于6月22日对伊朗实施的军事打击,谈判中断至今未重启[1][2]。这使得制裁和反制裁的局势更加复杂和紧张。
—
加密货币在国际制裁中的双刃剑角色
伊朗利用加密货币规避制裁的案例凸显了数字资产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新挑战。一方面,加密货币的去中心化和匿名性为受制裁国家提供了资金流动的新途径;另一方面,区块链的公开账本特性也为追踪和识别非法资金流动提供了技术可能。
以色列和美国等国通过冻结相关钱包、查封资金、发布黑名单等措施,试图遏制伊朗利用加密货币的行为[3][4]。但由于加密货币生态的复杂性和跨境特性,完全阻断此类资金流动仍面临巨大挑战。
—
未来展望与挑战
随着加密货币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国际社会在制裁执行和反制裁方面的博弈将更加激烈。伊朗等受制裁国家可能继续创新资金转移方式,利用更复杂的加密资产和匿名技术规避监管。
国际社会需要加强跨国合作,提升区块链分析技术,完善法律法规,才能有效应对这一新兴风险。同时,核协议的重启与否也将直接影响制裁政策的调整和地区安全局势。
—
结语:数字时代的制裁博弈
伊朗通过加密货币转移石油销售资金的事件,揭示了数字金融时代国际制裁的新维度。传统制裁手段面临数字资产带来的挑战,而国际社会的应对策略也必须与时俱进。未来,如何在保障全球金融安全与促进技术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将成为国际关系和金融监管的重要课题。
資料來源:
[2] finance.sina.cn
[3] www.odaily.news
[4] www.coindesk.com
[5] financefeeds.com
[7] www.mitrade.com
[8] voi.id
Powered By YOHO AI